| 【動】- (形聲。從足,犮(bó)聲。本義:草中行走,越山過嶺)
- 同本義〖climbovermountains〗
- 文公躬擐甲胄,跋履山川。——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
- 跋涉山川,蒙犯霜露。——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
- 大夫跋涉,我心則憮。——《詩·鄘風·載馳》
- 又如:跋援(猶攀登);跋履(登山涉水)
- 扭轉〖turnround〗
- 跋馬望君非一度,冷猿秋雁不勝悲—嚴武《巴嶺答杜二見憶》
- 又如:跋馬(勒緊馬繩,使馬回轉)
- 踏,踩〖stamp〗
- 又如:跋浪(踏浪;破浪);跋足(踮起腳跟)
【名】- 火炬,火把〖torch〗。如:跋燭(快要點完的蠟燭)
- 通“茇”。〖草燭的〗根部。泛指東西的底下部〖root;base〗
- 燭不見跋,尊客之前不叱狗,讓食不唾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上》
- 燭盡見跋。——《聊齋志異·邵女》
- 文體的一種。附在正文之后。即后序〖postscript〗
- 后人題跋多盈巨軸矣。——《夢溪筆談》
- 又如:跋尾(題寫文字于書卷之后)
báhù〖domineering;bossy〗專橫暴戾 此跋扈將軍也。——《后漢書·梁冀傳》 龍鐘閣部啼梅嶺,跋扈將軍噪武昌。——孔尚任《桃花扇》 跋前疐后,跋前躓后báqián-zhìhòu,báqián-zhìhòu〖nonplus;becaughtinadilemma;encounterobstaclesaheadandbehind〗跋:踏,踩;疐:跌倒,也作“躓”。比喻進退兩難的處境 跋前躓后,動輒得咎。——唐·韓愈《進學解》 跋山涉川,跋涉山川,跋山涉水 báshān-shèchuān,báshè-shānchuān,báshān-shèshuǐ 〖scalemountainsandfordstreams;makeadifficultjourney〗跋:翻山;涉;蹚著水走。翻山越嶺,蹚水過河。形容遠行艱辛 跋涉山川,蒙犯霜露。——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 跋山涉川之任敢辭于艱險。——宋·吳曾《能改齋漫錄》
báshè〖trudge;trek〗同“爬山涉水”。形容旅途艱苦 在人煙稀少的地方長途跋涉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