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【動】- (形聲。從言,折聲。本義:發誓;立誓)
- 同本義〖swear〗
- 誓,以言約束也。——《說文》。段注:“凡自表不食言之辭皆曰誓,亦約束之意也。”
- 約信曰誓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》
- 予誓,告汝誓命。——《書·甘誓》。注:“要信也。”
- 信誓旦旦,不思其反。——《詩·衛風·氓》
- 司射西面誓之。——《儀禮·大射儀》。注:“猶告也。”
- 而誓之曰:“不及黃泉,無相見也。——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
- 終待說山盟海誓。——趙長卿《賀新郎》
- 不久當還歸,誓天不相負。——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- 為誓與城為殉。——清·全祖望《梅花嶺記》
- 至于誓天斷發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。——宋·歐陽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傳·序》
- 又如:誓志(發誓立志);誓死不貳(發誓至死不變心);誓辭(立誓的言辭);誓戒(誓約警戒);誓劍(對著劍發誓;皇帝贈與出巡大臣的寶劍,即后世所稱的“上方寶劍”);誓書鐵券(即“丹書鐵券”。古代帝王頒賜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權的證件)
- 接受爵位〖acceptarankofnobility〗
- 凡諸侯之適子,誓于天下,攝其君,則下其君之禮一等。——《周禮》
- 告誡;告知〖warn;tell〗
- 司射西面誓之曰:“公射大候,大夫射參,士射干。”——《儀禮·大射儀》。注:“猶告也。”
- 惟君有黼裘以誓省。——《禮記·玉藻》。疏:“告勑也。”
- 〖五戒〗一日誓,用之于軍旅。——《周禮·秋官·士師》
- 又如:誓戒(約束警戒);誓民(告戒吏民);誓眾(告誡眾人)
- 銘刻;牢記〖engraveonone"smind;keepfirmlyinmind〗。如:誓肌(刻骨銘心)
【名】- 指國與國、人與人之間所訂立的誓約;盟約;誓言〖oathofalliance;oath;pledge〗
- 張陳背誓。——曹植《五帝誅》
- 周武有孟津之誓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
- 女子先有誓,老姥豈敢言。——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- 又如:誓令(誓言與命令);誓信(盟約);誓書(盟約);誓章(記載有誓詞的文件);誓要(約盟,盟誓)
- 古代告誡將士的言辭〖warning;admonition〗。如:《湯哲》、《泰誓》、《秦誓》
【形】- 謹慎〖prudent〗
- 曲藝皆誓之,以待又語。——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
shìbùbàxiū〖swearnottostop〗發誓不達目的決不甘休,表示具有堅定的決心 shìshī〖arallytopledgeresolutionbeforegoingtowar〗∶出征前統帥向戰士宣布作戰意義,表示決心 (武王)躬擐甲胄,以伐無道而討不義,誓師牧野,以踐天子之位。——《淮南子·要略》 〖takeamasspledge〗∶泛指群眾集會莊嚴地表示決心 shìsǐ〖daretodie;pledgeone"slife〗立下誓愿,表示至死不變 闖王明白大家都誓死跟隨他到鄖陽山中,深深感動。——姚雪垠《李自成》 shìsǐbù"èr〖sweartobeloyalforever;sweartodieratherthansubmit〗立志至死不生二心。形容意志堅定專一 shìsǐbùqū〖sweartodierefusingtoyield〗寧死都不屈服,形容很有氣節 shìtóngshēngsǐ〖pledgetoliveanddietogether〗立志同生共死。形容十分密切,不可拆散 shìyuàn〖unyieldingdesire〗立誓時表示的心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