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【名】- (形聲。烝聲。本義:麻稈)
- 同本義〖hempstalk〗
- 蒸,析麻中干也。——《說文》。今俗謂之麻骨棓,古燭用之,故凡用麻干葭葦竹木為燭皆曰蒸。
- 蒸,炬也。——《廣雅》
- 故云燭用蒸也。——《儀禮》疏
- 細小的木柴〖smallfirewood〗
- 共祭祀之薪蒸材木。——《周禮·委人》。注:“給炊及燎,粗者曰薪,細者曰蒸。”
- 蒸間容蒸然者處下。——《管子·弟子職》。注:“細薪也。”
- 以薪以蒸。——《詩·小雅》
- 以麻秸、竹木制成的火炬〖torch〗。如:蒸燭(古指以麻稈、竹木等制成的火炬)
- 中藥炮制法之一〖steaming〗。將藥物隔水蒸熟,以便于制劑。如茯苓、厚樸蒸后易于切片。或加酒拌蒸,如大黃、地黃經蒸制后,熟大黃的瀉下減弱,熟地黃便成溫性而滋腎補血
【動】- 假借為“烝”。氣體上升〖evaporate〗
- 蒸靈液以播云。——嵇康《琴賦》。注:“氣上貌。”
- 陰陽陶蒸。——張華《鷦鷯賦》。注:“氣上山貌。”
- 日氣蒸云。——《廣東軍務記》
- 又如:蒸樊(熱氣郁勃上升);蒸郁(濕氣旺盛上升)
- 同“烝”。古代祭祀時以牲之全體置于俎上〖sacrifice〗
- 冬祭曰蒸。——《爾雅》
- 燒煮〖steam〗
- 素湯米飯蒸卷饅頭。——《西游記》
- 又如:蒸粟(蒸熟的粟子是黃色的,因以蒸粟比喻黃色);蒸暑(悶熱,暑熱如蒸);蒸黎(蒸煮野菜)
【形】- 同“烝”。眾,多〖many〗
- 天生蒸民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
- 立我蒸民。——《列子·仲尼》
- 莘莘蒸徒。——左思《魏都賦》
- 又如:蒸天價(滿天地;通天地);蒸人(眾人);蒸民(眾民,人民);蒸庶(百姓,眾民);蒸黎(民眾)
- 熱〖hot〗。如:蒸炎(形容氣候悶熱);蒸暑(形容盛暑天氣悶熱);蒸悶(悶熱);蒸溽(濕熱)
- 興盛的樣子〖prosperous;thriving〗。如:蒸蒸(興盛的樣子)
zhēngbǐng〖steamedcake〗用發酵的面蒸成的疊層餅,中夾芝麻醬等 zhēngfā〖evaporate〗液體蒸騰揮發為水汽的現象 zhēngguō〖steamer;potforsteamingfood〗用于蒸制食品的鍋 zhēngliú〖distill〗∶加熱液體使變成蒸氣,再使蒸氣冷卻凝成液體,從而除去其中的雜質 〖still〗∶用蒸餾法制造或提取 用發酵好的葡萄酒蒸餾白蘭地酒 zhēngliúshuǐ〖distilledwater〗用蒸餾的方法取得的水,清潔而不含雜質,多用于醫藥和化學工業 zhēngliúzhù〖distillationcolumn〗一種作為分餾用的蒸餾器 zhēnglóng〖foodsteamer〗蒸食物的籠屜 zhēngmó〖steamedbread〗[方言]∶白饅頭 如今的孩子,蒸饃都不愛吃 zhēngqì〖vapor〗液體或固體因蒸發、沸騰或升華而變成的氣體 zhēngqì〖steam〗水加熱到沸點所變成的水汽;氣態的水。亦稱“水蒸氣” zhēngqìchuí〖steamhammer〗靠水蒸汽推動的機器錘,錘頭和汽缸的活塞桿裝置能上下活動,錘制鍛件 zhēngqìjī〖steamengine〗由蒸汽驅動或工作的發動機 zhēngsàn〖evapotranspiration〗包括地面蒸發和植物散發在內的土壤水分損失 zhēngshí〖steamedwheatenfoods〗蒸熟了吃的面食的總稱 zhēngténg〖transpire〗∶水蒸氣從葉片表面或其他部分發散出來 〖vapour〗∶熱氣上升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