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【名】- (會意。金文從鼎,從刀。古代的法律條文曾刻鑄在鼎上,以便讓人遵守。本義:準则,法则)
- 同本義〖criterion;norm;standard;rule〗
- 则,等畫物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- 则,法也;则,常也。——《爾雅》
- 根天地之氣,寒暑之和,水土之性,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,雖不甚多,皆均有焉,而未嘗變也,謂之则。——《管子·七法》
- 均守平则。——《周禮·大司馬》
- 法则以馭其官。——《周禮·太宰》
-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。——《周禮·太史》。注:“亦法也。”
- 有物有则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庶民》
- 天不變其常,地不易其则。——《管子·形勢》
- 又如:则天(以天為法,治理天下);则度(法度);则效(则象。效法)
- 等級(由则的劃分等級引申而來)〖grade〗
- 《坤》作墜勢,高下九则。——《漢書·敘傳下》。顏師古注引劉德曰:“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。”
-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〖districtabout300squareli〗。王莽時以土方五十里為一则,為子男封邑
- 標準權衡器〖standardweighingdevice〗
- 王者制事、立法、物度、軌则,壹稟于六律。——《史記》
- 榜樣〖example〗。如:以身作则
【動】- 劃分等級〖grade〗
- 咸则三壤,成賦中邦。——《書·禹貢》
- 仿效,效法〖follow;imitate〗。如:则先烈之言行
- 做,作〖do〗
- 眾人聽了,嚇得不敢则聲。——《紅樓夢》
【連】- 正相反〖but〗
- 则無可用。——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- 则又望其真。——清·林覺民《與妻書》
- 又如:人皆好名,我则不然;则不(不但,不止)
- 表示相反或對照〖however〗
- 则恥師焉。——唐·韓愈《師說》
- 表示平列關系〖and〗
- 则桃李冬實。——宋·沈括《夢溪筆談》
- 表示假設,相當于“若”、“如果”〖if〗
- 今则來,沛公恐不得有此。——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
- 雖然,表示讓步關系〖though〗
- 元帥此計好则好,则怕瞞不過諸葛孔明。——《隔江斗智》
【副】- 用于判斷句表示肯定,相當于“就”〖so〗
- 非死,则徙爾。——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
- 则明月斜掛。——清·薛福成《觀巴黎油畫記》
- 则人物必有概范。——蔡元培《圖畫》
- 表示前后兩事時間相距很近,有因果、條件關系,相當于“即”、“便”〖then〗
- 则難者亦易矣。——清·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
- 则治之如所言。——清·方苞《獄中雜記》
- 表示在發現某事時早已如此,或即將如此,相當于“就”、“將”〖immediately〗
- 文不能取勝,则歃血于華屋之下。(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訂盟。歃血,是古代訂盟的儀式,取牲血盛于盤中,以口微微吸吞,以示守信。華屋,漂亮的堂宇,指朝會或議事的地方。)——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
- 表示范圍,相當于“僅”、“只”〖only〗
- 口耳之間则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?——《荀子》
- 又如:则除(唯有,只有);则索(只好;須得);则情(只好管);则故(只管,只顧)
- 對已然或發生的事強調。可譯為“都”、“已經”、“原來”〖already〗
- 客则鼾睡。——明·魏禧《大鐵椎傳》
- 则學校大備。——蔡元培《圖畫》
- 表示讓步,可譯為“倒”、“倒是”〖instead;onthecontrary〗
- 则名微而眾寡。——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
【量】- 多用于文章或藝術品,相當于“章”、“條”。如:新聞一则;寓言四则
则则zézé〖makeanadmiringsound〗贊嘆的聲音。今作嘖嘖 不覺莞爾,連呼则则。——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则個zégè早期白話句末語助詞,有“便了”之意 全望舅舅看覷则個。——《水滸傳》
则例zélì〖regulations〗依據法令或成案作為定例 此事無須再商,請照则例裁處
则甚zéshèn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