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【名】- (形聲。從水,余聲。本義:涂水)
- 同本義〖TuRiver〗
- 古水名。即今云南省之牛欄江。發源于尋甸,北流至威寧折向西北,至魯甸縣注入金沙江
- 涂,水。出益州牧靡南山,西北入澠。——《說文》
- 洞渦水支流。在山西省榆次縣境
- 道路。也作“途”〖road〗
- 出于玉之涂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- 鄉也混然涂之人也。——《荀子·儒效》
- 涂巷之人也。——《荀子·勸學》
- 故辟門除涂,以迎吾人。——《荀子·王霸》
- 又如:涂次(路上;途中);涂夫(路人);涂巷(道路;街坊);涂軌(本指車行之道。引申謂路子,途徑);涂數(途程);涂跡(軌跡,途徑);涂轍(車輪的痕跡);涂道(路途)
- 十二月。古月名〖December〗
- 十二月為涂。——《爾雅》
- “塗”的簡化字
【名】- 泥,泥巴〖mud〗
- 塗,泥也。——《廣雅》
- 見豕負涂。——《易·睽》
- 厥土惟塗泥。——《書·禹貢》
- 如塗塗附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角弓》
- 凍塗。——《禮記·夏小正》
- 坐于塗炭。——《孟子》
- 又如:涂車(用泥涂制成而飾以彩色的車子。為古時送葬的明器);涂炭(泥淖和炭灰。喻污濁之地。亦謂污濁)
- 道路〖road〗
- 道聽塗說。——《論語》
- 遇諸塗。
- 長塗中宿。——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
- 天下何思何慮?天下同歸而殊涂,一致而百慮。——《易·系辭下》
- 立之涂,匠者不顧。——《莊子·逍遙游》
- 明乎坦涂。——《莊子·秋水》
- 七圣皆迷,無所問涂。適遇牧馬童子問涂焉。——《莊子·徐無鬼》
- 此義又作“途”。又如:涂不拾遺(道不拾遺);涂說(道路傳聞之言);涂次(途中停留);涂陌(道路);涂徑(道路;路徑);涂路(猶道路);涂殫(路走到盡頭)
- 引申指途徑;門路〖way〗
- 國亂者,民多私義;兵弱者,民多私勇。則削國之所以取爵祿者多涂,亡國之所以賤爵輕祿。——《商君書》
【動】- 涂抹;粉刷物品〖spreadon;apply;smear〗
- 涂明耳目。——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
- 又如:涂白(在樹干上涂抹白涂劑);涂附(在污泥上再涂上污泥。比喻以惡附惡);涂地(涂抹、漫布于地);涂墍(用泥涂抹屋頂或墻壁)
- 亂寫亂畫〖scribble〗。如:涂鴉(比喻胡寫亂畫或書法幼稚);涂乙(改竄文字。抹去稱為涂,勾改稱為乙。乙是勾改的符號);別在墻上亂涂
- 使不清楚或模糊〖blotout〗。如:涂掉幾個字
túcéng〖coating〗用作包皮、保護、裝飾或面層的一層任何物質 túgài〖coat〗用一層修整的、保護的或封閉的任何物質來覆蓋或涂敷 túliào〖coating;paint〗涂在物體表面,使其美觀或防蝕的物質。如:油漆、煤焦油等 túmǒ〖daub;smear;paint〗∶用軟的粘性物質(如灰泥、瀝青、泥漿)覆蓋(如在灰板條、墻壁、建筑物上) 〖scribble;scrawl〗∶指隨意地寫或畫 túpiàn〖smear〗涂有供化驗的物質的顯微鏡載玻片 TúShān〖Tushan〗傳說禹會諸侯及娶妻之地方 禹合諸侯于涂山,執玉帛者萬國。——《左傳·哀公七年》 涂山者,禹所取妻之山也。——《越絕書·記地傳》 具體位置說法不一,一說在今浙江西北,一說在安徽蚌埠西 túshì〖coverwithpaint〗∶涂抹〖油漆、顏料等〗 〖plasterorwhitewash〗∶抹灰泥,粉刷 tútàn〖uttermisery〗爛泥和炭火,比喻極困苦的境遇。也比喻污濁的地方 有夏昏德,民墜涂炭。——《書·仲虺之誥》 民生涂炭。——《廣東軍務記》 túyā〖poorhandwriting;scribblingsordrawings;chickentracks;scrawl〗比喻書法拙劣或胡亂寫作(多用做謙辭) 尚欲勉強涂鴉,以求指教。——《鏡花緣》 túyǐ〖deleteandchange;prune(anessay,etc.)〗對文字進行刪除改動。涂:抹去;乙:勾畫 燭下寫試無誤筆,即題其后云:并無楷改涂乙注。——洪容齋引《貽子錄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