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【形】- (會意兼形聲。從日,從知,知亦聲。“知”的后起字。本義:聰明,智力強)同本義〖resourceful;wise〗
- 然后智生于憂患。——《荀子》引《孟子》
- 甚智其子。——《韓非子·說難》
- 不可謂智。——《墨子·公輸》
- 智術淺短。——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
- 少年智則國智。——清·梁啟超《少年中國說》
- 又如:智賽隋何,機強陸賈(二人均為漢、楚時代智囊人物。意為聰明經頂,靈活異常);智數(才智;見識)
【名】- 智慧,智謀〖intelligencewisdom;resourcefulness〗
- 智,燭也。——《法言·脩身》
- 智,性也。——《韓非子·顯學》
- 智者,心之府也。——《淮南子·俶真》
- 四時能變謂之智。——《管子》
- 凡人之智,能見已然,不能見將然。——賈誼《治安策》
- 又如:智著(智慧;知識);才智(智慧和才能);智刃(智慧之刃)
- 計謀;策略〖stratagem〗
- 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。——《淮南子·覽冥》。注:“智故,巧詐也。”
- 又如:智計(計謀;智謀);智術(指君主通曉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、手段);智量(計策,計謀);智算(謀劃,計算);智慮(智謀;謀劃)
- 知識〖knowledge〗
- 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。知有所合謂之智。——《荀子》
- 智士。有智慧的人〖sage〗
- 語曰:“仁不輕絕,智不輕怨。”——《戰國策》
- 又如:智地(智士集中之地)
- 春秋時晉國地名〖Zhitown〗,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北
- 姓
【動】- 通“知”(zhī)。知道,認識〖know〗
- 狗犬不智其名也。——《墨子·經說下》
- 而不智也。——《墨子·號令》
- 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。——《管子·法法》。王念孫云:“智與知同。”
zhìchǐ〖wisdomtooth〗最后面的臼齒,成年后才長出來 zhìhuì〖intelligence〗辯析判斷、發明創造的能力 不只是情感和愿望,智慧在決定這些重要問題時必然有其作用 zhìlì〖intelligence;intellect〗認識、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 智力為也。——清·龔自珍《病梅館記》 zhìmóu〖resourcefulness;wisdomandintelligence〗才智和計謀 逐于智謀。——《韓非子·五蠹》 zhìnáng〖backroomboy;braintruster;wiseman〗比喻智謀多,善于給人出主意的 樗里子滑稽多智,秦人號曰“智囊”——《史記·樗里子甘茂列傳》 zhìnángtuán〖braintrust〗指與制定計劃和策略有關,并且時常沒有官方的或被承認的地位的專家教授們 zhìnéng〖intelligenceandability〗指人的智慧和行動能力 zhìqǔ〖takebystrategy〗用智謀獲取或勝過 在五十年中,她以這種手腕蒙混和智取了歐洲的一個又一個政客 zhìshāng〖intelligencequotient〗智力商數的簡稱 zhìshì〖intellect〗專心于智力活動的人;致力于反思維或推理工作的人 zhìyǒng-shuāngquán〖bothintelligentandcourageous〗又有智謀,又勇敢 zhìyù〖intellectualeducation〗提高才智、發展智力的教育 zhìzhěqiānlǜ,bìyǒuyīshī〖eventhewisearenotalwaysfreefromerror;nomaniswiseatalltimes〗再聰明的人,也難免有失誤的時候 |